《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度优秀论文评选办法
为了鼓励作者将优秀论文投送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发表,以提高我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学术质量,并充分发挥学报促进我校学科发展和育人的功能,依据《关于推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进入“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的工作措施》(校发[2014]2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期刊杂志社会同研究生处、科技处和人事处对发表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的论文按年度进行评选,择优给予奖励。
一、评选论文的对象和时间范围
每年评选一次。评选对象为上一年CNKI所报告的前两年数据的论文。2014年举行首次评选。首次评选范围为2011和2012年期间正式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的论文,依据2013年CNKI所报告的数据。增刊和宣传类文字等非学术性文章一律不参加评选。由于评选每年举行,而论文范围要前推两年,因此理论上,每篇论文都有两次参评机会。为了避免重复获奖,凡已在上一年度获优秀奖的论文将不再在下一年度参评。以后每年评选均按此规则,依次类推。
二、评选标准
每篇参评论文参照北大核心统计的主要指标进行分值统计,指标为:SCI、EI、ISTP和CSCD的引用次数,会议论文、博士论文的引用次数,基金等级和WEB下载量。主要采自CNKI的数据,先对统计结果作隶属度换算,再作加权平均,选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如下:
1. SCI、EI、ISTP或中文核心CSCD引用 60%;
2. 会议论文、博士论文引用20%;
3. 基金资助10%;
4. web下载量10%。
两年度内发表的所有论文将会依据上述数据由大到小进行排序。在排序过程中,如统计数据不能分辨论文优劣,则可由编辑室对评选标准采取适当的调整措施。
三、评选程序
1. 每年1月份统计论文的各类数据。
2. 上述数据合起来的总分进行排序,最靠前的40篇论文获得参评资格。若有效引用次数不为0的论文数量小于40,则有有效引用的所有论文均有资格参评。
3. 根据各学科两年内发文占总量的比重决定该学科入围评选论文的数量,对所有有参评资格的论文进行筛选,从有资格参评的论文中综合评价出30篇相对优秀的论文,作为入围论文。若不足30篇则可由相关编辑推荐,再由相关专家编委认可。
4. 每年3月(2014年例外)召开编委及专家研讨会无记名投票,得票最多的前10篇为年度优秀论文。
四、奖励办法
评 选年度优秀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报的学术地位,更好地为学校的科研服务,促进我校的学科发展,早日进入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所以评奖的主要依据是北大 核心的相关指标。期刊杂志社将联合研究生处、科技处和人事处对获评的优秀论文和入围论文给予奖励,奖励对象仅为获奖论文的通讯作者。
1. 由学报期刊杂志社按照“一文一证”的方式给所有优秀论文和入围论文颁发获奖证书。
2. 入选为年度优秀论文的通讯作者为本校在职教师的,由科技处参照SCI四区的奖励标准相应地给予奖励。获奖教师凭论文原件和获奖证书自行向科技处申报。同时,在获奖证书颁发的当年之人事考核中参照SCI论文予以认定。获奖教师在当年填报人事考核科研成果的时候,凭论文原件和获奖证书自行申报。
3. 入选为优秀论文的通讯作者为本校在读研究生的,由研究生处按照SCI四区或EI标准给予奖励。获奖者凭论文原件和获奖证书自行向研究生处申报奖励。入选为优秀论文的通讯作者为本校理工科在读博士生的,该优秀论文可以抵冲一篇SCI论文的发表要求。获奖者凭论文原件和获奖证书自行向研究生处填报相关资料。
4. 入选为优秀论文的通讯作者既不是本校在职教师也不是本校在读硕士或博士生的,由学报期刊杂志社给予每篇800元的奖励,对其他入围论文的通讯作者给予每篇300元的奖励。
五、其他事宜
1. 由学报期刊杂志社社长(总编)牵头, 会同研究生处、科技处、人事处等部门正职负责人,联合成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度优秀论文评选工作小组,负责评选活动的组织和日常工作。 工作小组组长一般由《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主任担任,秘书长一般由学报期刊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担任。以后每年的评选委员会成员随相 关领导的调整而自然调整。
2. 本办法解释权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度优秀论文评选委员会。
3.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期刊杂志社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上海师范大学科技处
上海师范大学人事处
优秀论文名单 | |
作 者 | 篇 名 |
韩茂安(数理学院);孙宪波 | Zq可逆等变平面系统的一般形式及极限环分支 |
严荣;王洁微;张永明(生环学院) | 通过光催化氧化提高吡啶的可生化性 |
曹锋雷;王金果;朱建(生环学院);等 | 双N源合成N-TiO2可见光催化剂及其性能研究 |
张书娟;尹占娥(旅游学院);温家洪;等 | 近60年我国华东地区高温灾害特征分析 |
王站付;周晓梅;王全喜(生环学院);等 | 上海市滴水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 |
杨洋;翟向华(天体物理中心) | D+1维时空中平行板内有限温度Casimir效应 |
倪仟;武向农(信机学院) | 一种基于FBG对的微波光子滤波器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
曹同(生环学院);王敏;娄玉霞;等 | 监测环境污染的藓袋法技术及其应用 |
唐成千;徐本龙(数理学院) | 空间非齐次性和扩散行为对种群规模的影响 |
栾宝平;余锡宾(生环学院);刘洁;等 | 不同形貌的CeO2的水热法制备及表征 |
优秀论文入围名单 | |
作 者 | 篇 名 |
彭丽(建工学院) | 非对称线型体外预应力自振频率特性分析 |
田玥;唐艳学(数理学院);石旺舟 | 0.74Pb(Mg1/3Nb2/3)O3-0.26PbTiO3薄膜的光学性能研究 |
朱汉明;谭永红(信机学院) | EMD共振解调在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朱瑞星;张昉;李和兴(生环学院);等 | 三聚氰胺功能化介孔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水相Knoevenagel缩合反应的研究 |
孙霞;张永明(生环学院) | 一体式光催化氧化与生物降解反应器处理含苯酚和2,4,6-三氯酚废水 |
张学敏;黎野平(数理学院) | 非等熵半导体模型的稳态解的动量松弛时间极限 |
颜廷美;曾六川(数理学院) | 分层不动点及变分不等式的一种粘性迭代方法 |
胡双庆(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沈根祥;等 | 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在水环境雌激素快速筛选中的应用研究 |
朱为菊;王全喜(生环学院) | 滴水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对其水质评价 |
黄晶心;高雁辉;肖明(生环学院);等 | 转Bt基因水稻对其根际可培养氨氧化菌的影响 |
秦丽洁;杨红(生环学院);杨仕平;等 | 纳米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NMOFs)的合成及其生物应用 |
韩洪坤;杨晓彤(生环学院);杨庆尧;等 | 铁离子还原法(FRAP)测定中国被毛孢菌丝体提取物抗氧化活性 |
任永刚;张建中;李建粤(生环学院);等 | 通过成熟胚离体培养获得巨胚水稻新品种及性状和稻米品质分析 |
季玉玄;马红美;贾能勤(生环学院);等 | 不同聚合物修饰的金纳米棒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 |
张华;尹占娥(旅游学院);殷杰;等 | 基于土地利用的城市暴雨内涝灾害脆弱性评估——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 |
倪文林;徐本龙(数理学院) | 反应-扩散-趋向生物模型中的集中现象 |
张文俊;张静(信机学院);曹欢 | 分布式MIMO系统中载波频偏和信道的EM-PF联合估计 |
董佳;孙挺(东北大学 理学院);等 | 对氯苯酚分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及其表征 |
高平磊;郭水良(生环学院);娄玉霞 | 基于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铜锤草(O.xalis corymbosa)和紫叶酢浆草(O.triangularis)对光照因子的适应特点 |
郭小玉;王娜;杨海峰(生环学院) | 基于植酸胶束制备纳米金及其SERS特性研究 |